追光而遇,沐光而行—记李昕的成长之路
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教室窗棂时,总能看到那个伏案疾书的身影;放学后的篮球场上,又常能听见她爽朗的笑声混着球鞋摩擦地面的吱呀声,这就是李昕,一个像春日新芽般充满生命力的女孩,用她的真诚、执着与热忱,在生活的画布上涂抹着属于自己的斑斓色彩。
初见李昕是在高一开学日,扎着高马尾的她抱着一摞课本走进教室,发梢随着脚步轻轻晃动,像是跃动的音符,自我介绍时,她站在讲台上,眼睛亮晶晶的:“我叫李昕,‘昕’是黎明的意思,爸爸妈妈希望我能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希望。”那时的我没想到,这个带着温暖笑容的女孩,会在未来三年里成为我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同行者,她的课桌永远整理得井井有条,笔记本上不同颜色的批注如彩虹般铺展——红色标重点,蓝色写疑问,绿色记灵感,连老师都夸赞她的学习方法是“会思考的艺术”,可她从不藏着掖着,午休时总主动把笔记借给同学传阅,耐心讲解难题时的样子,像极了冬日里分享暖阳的小太阳。
真正让我读懂李昕内心的,是那次校园义卖活动,作为班级策划组长,她提出“旧物新生”的主题:收集毕业生留下的课本、文具,清洗修补后低价出售,所得款项捐给山区图书馆,筹备期间,她蹲在储藏室里逐本检查书籍是否完好,指尖抚过泛黄的书页时眼里满是珍视;为了设计更吸引人的宣传海报,她连续三个晚上查阅资料到深夜,草稿纸上画满了创意草图,活动当天突降大雨,她举着自制的防水棚在摊位前坚守,雨水打湿了她的校服下摆,却浇不灭她眼里的光,当看到孩子们用义卖所得购买的新绘本时,她蹲在地上帮小朋友翻书的动作轻柔得像在触碰星星,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她的“黎明”不仅是自我的光芒,更是照亮他人的温暖。
高二那年的运动会成了李昕的另一个舞台,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她报名了3000米长跑,这个决定起初让所有人都惊讶,训练时的她总是最早出现在操场,月光下的跑道见证着她从气喘吁吁到步伐沉稳的转变,记得某个寒露浸衣的清晨,我陪她加练,她边跑边说:“每次想放弃的时候,就想象自己是在翻越一座山,山顶一定有值得的风景。”比赛那天,看台上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中,她的马尾辫在风中扬起利落的弧度,最后一圈时她已经面色苍白,但依然咬着牙加速冲刺,冲过终点线的瞬间,她瘫坐在草坪上,汗水混着泪水滑落,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灿烂,那块沉甸甸的金牌挂在胸前,映着她鼻尖上的细汗,那是坚持的重量,也是青春的光芒。
如果说运动场展现了她的坚韧,那么艺术节则揭开了她细腻的另一面,作为话剧社主力演员,她在《雷雨》中饰演四凤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,排练时为了揣摩人物心理,她通读了整部剧本三遍,笔记本里写满了对角色命运的分析;正式演出那晚,当她穿着粗布衣裳站在侧幕等待上场,后台的灯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幕布拉开的那一刻,她完全融入了角色——颤抖的手、闪躲的眼神、压抑又迸发的情感,让台下观众屏住了呼吸,谢幕时雷鸣般的掌声中,我看到她眼角泛着泪光,那是对艺术纯粹的热爱在发光,后来有同学问她如何做到如此投入,她歪着头想了想说:“大概是因为相信吧,相信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认真讲述。”
高三备考的日子像高速运转的机器,压力如影随形,但李昕总有办法让生活保持诗意,她会在课间带大家做简单的拉伸操缓解颈肩酸痛,会在晚自习后指着天空说“看今天的月亮像不像块奶黄月饼”,甚至在模拟考失利那天,往每个同学的课桌里塞了颗水果糖,糖纸上写着手写的鼓励话语,最难忘的是百日誓师那天,她在黑板上画了棵枝桠舒展的大树,每片叶子上都写着同学们的名字。“等六月到来时,我们要像这些叶子一样,带着根的力量飞向远方。”她转身对我们说的这句话,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。
如今站在毕业的路口回望,李昕留给我的不仅是共同度过的时光片段,更是一种生命的启示,她像一株始终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,既懂得深扎根系汲取养分,又勇敢舒展枝叶拥抱天空;她既有直面风雨的勇气,也有滋养他人的温柔;她用行动证明,成长不是孤独的跋涉,而是带着爱与希望的远行,那些一起早读的晨光、一起刷题的夜晚、一起为梦想欢呼的时刻,都因她的参与而变得格外珍贵。
未来的路或许会有不同的方向,但我知道,无论走到哪里,那个叫李昕的女孩都会像她名字所寓意的那样,永远追逐着黎明的光,而这份追光而行的勇气与热忱,也早已化作我们青春里最明亮的印记——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优秀不是比别人更耀眼,而是既能照亮自己,也能温暖他人;真正的成长不是独自攀爬高峰,而是在前行的路上,不断成为
本文 红茂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5g.sjpjs.cn/posta/10319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